溫馨提示
【期貨大家談演講實錄】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中國期貨市場已經編織了一張較為完善的服務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網
時間:2022-05-30 13:17
5月27日,期貨經營機構產業服務模式創新主題討論會暨首屆產業服務聯盟理事會在線上成功舉行。產業服務聯盟理事代表、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就“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企業模式和創新”進行了主題演講。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期貨經營機構的獨特優勢,助力企業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服務國家穩經濟大盤和保市場主體的宏觀目標。
期貨日報訊 5月27日,期貨經營機構產業服務模式創新主題討論會暨首屆產業服務聯盟理事會在線上成功舉行。產業服務聯盟理事代表、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就“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企業模式和創新”進行了主題演講。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期貨經營機構的獨特優勢,助力企業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服務國家穩經濟大盤和保市場主體的宏觀目標。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首先預祝產業服務聯盟首屆理事會的成功召開。大家知道期貨和衍生品法8月1號就要實施,這也將中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近幾年,期貨市場的成長也伴隨著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企業能力的提升。所以,今天我就目前中國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企業形成的模式和創新方面和大家做一個交流。
一、中國期貨市場已經編織了一張較為完善的服務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網
期貨市場通過30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體系。這個體系在期貨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肯定。在市場獨特、有效的運行體系基礎上,各個交易所已經上市了90多個大宗商品的期貨和期權品種,涉及到中國60多個產業鏈。大宗商品領域可以標準化且現貨年消費量在1,000億人民幣以上的品種,基本都已經在期貨市場上市了。
這么多品種通過市場良好的流動性為60多個產業鏈22萬億的大宗商品的產值進行風險管理。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的主要商品期貨中,現在中國期貨品種排名基本上都在全球前列。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排名靠前的農產品、金屬、化工品合約現在很多都是中國交易所的品種。目前能源上榜的還較少,但是已經有一部分品種上榜。
從市場的參與主體來看,目前市場1.3萬億的客戶資產中,機構法人的資金已經占到了75%,期貨市場起到了價格發現和穩定整個市場價格的作用。在這個比例中,產業客戶法人的占比目前還不大,在1.3萬億中,大概產業法人占到17.9%,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近兩年,期貨經營機構服務產業的綜合服務能力也正在形成,期貨公司形成了以經紀業務為基礎,咨詢、資產管理、基差貿易、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場外衍生品業務和做市商業務共同發展的“1+7”業態。“1+7”的業態中,為產業客戶服務的風險管理業務可以總結為6種模式——中介型、咨詢型、工具型、交易型、配置型和服務型的模式。
綜合來看,完善的中國期貨市場、完善的風險管理網,包括了有效的法律法規的體系、多元化的產品體系、良好的市場流動性體系以及機構為主的參與群體的體系,加上期貨經營機構的服務,共同形成了整個中國期貨市場的這張“網”。
二、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痛點
在近兩年全球宏觀經濟復雜的環境下,中國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編織了這一張厚厚的風險管理網,兜住了來自來自于實體產業的風險,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實際上,這兩年全球市場波動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看到我們上市的這些品種相關的實體產業,雖然有的時候在價格上有系統性的風險,但是我們看實體產業都還是比較穩定。我想這和今天我們構建的這套風險管理體系還是有很大的關系。
實體企業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點還是非常多的。在管理過程中,企業在產業鏈環節可以細分成上游、倉儲、貿易、加工、終端。比如,一般產業鏈的上游比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成本是相對穩定的,它面對的風險可能是在成品端價格的波動,面臨的痛點就是成品端的銷售價格如何管理。再比如像倉儲企業,價格波動給倉儲客戶造成的風險可能傳遞到貨權上,使得倉儲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大。
產業在不同的環節面臨的具體風險不一樣,但價格風險是貫穿每個產業鏈各環節最主要的痛點。企業對于期貨市場的主要需求是要管理好價格,企業對衍生品的需求其實非常巨大。但是行業發展這么多年,為什么在目前整個1.3萬億的客戶資產中,只有不到18%的企業在參與。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們市場上供應的產品往往是標準品,與企業需求不是完全吻合。像期貨、場內期權都是標準品,與現貨之間還存在基差,例如期現基差、品種基差、品質基差、地區基差等。
要管理好基差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管理過程中的效率可能大受影響。所以,企業有價格管理的痛點,但要完全用標準化的工具來解決,可能中間還有一個專業的適應能力問題。而這就是我們期貨市場這些年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企業的經營一般都是有杠桿的,往往在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由于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企業杠桿的斷裂就會出現上游或者下游的違約。這些年我們也看到太多這樣的案例,比如說2011年上海的鋼貿事件,2020年部分化工產業貿易商的違約,都是在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企業經營杠桿斷裂導致產生違約。當一批企業產生違約時,就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所以每一家實體企業乃至到整個產業鏈都面臨著這樣的風險管理需求。
三、實體企業風險管理軌跡
這些年實體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強,風險管理的模式也不斷升級?偨Y這幾年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發展軌跡,我總結企業利用期貨市場也有三個階段,在1.0階段,企業往往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戰略管理,這個階段是只看不做,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趨勢,來輔助企業的戰略決策。
如果一個產業鏈的正向周期可能加大投資,產業鏈的負向周期可能減少庫存、減少投資,那么當企業對市場的價格波動及期貨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以后,可能會進入到第二步進行定價管理。無論是原材料的采購或者產成品的銷售,可能用期貨的價格做為基準價,或者是參考定價進行銷售,繼而有一部分企業會參與套期保值,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套期保值還都是比較傳統的,大多為一單對一單嚴格的頭寸相等、方向相反的一些套期保值。
這個階段,企業利用的衍生品市場工具往往是期貨交易所的上市品種,企業在套期保值的應用上就更加靈活一些了。比如開始出現了基差貿易,F在90多個品種,我估計有一半以上的品種在實體產業鏈的現貨貿易都已經采用基差定價了;钯Q易把市場方向性的風險轉變成了基差風險,大大降低了企業在采購銷售過程中的方向性風險。
同時。企業也開始科學的管理企業中的敞口,不一定是完全對等的對沖,而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進行一定的敞口管理。價格風險管理好了,企業的經營規模自然就上去了。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出現了一些快速成長的貿易型企業,發展的非常好、非?,慢慢的他們也成為了服務產業鏈上下游比較核心的貿易商,或者是大宗商品交易商。
隨著近幾年期貨經營機構風險管理工具的不斷創新,企業的風險管理也進入到3.0階段,特別是隨著場外衍生品及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出現了含權貿易模式,或在某個時間階段內根據對市場的分析,把企業面臨風險進行切片切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收益。這個時候,它的風險管理工具不僅有期貨、期權,還有場外的互換、期權等等工具的使用。
這個階段,企業的工具已經不再是一條腿或者兩條腿走路,而是期貨、期權、基差、現貨4條“腿”走路,把這4條“腿”進行融合,綜合利用衍生品,使得企業的競爭力大大增強。
當然,進入3.0階段、這么做的企業目前還是非常少的,F在,很多期貨公司以及風險管理子公司所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很多企業追求的在3.0階段做的事情。期貨公司和風險管理子公司對風險管理的使用和應用服務于現貨的產業鏈和現貨的企業。
四、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企業模式和創新
期貨經營機構的風險管理已經從過去的簡單的代理型期貨公司的經營模式,開始轉型為參與服務型的風險管理業務模式。如果用簡單的語言來總結,就是風險管理的需求者和風險管理服務提供者的分離。以前期貨公司的經營模式是首先通過投資者教育,教會投資者利用期貨市場來套期保值,期貨公司只提供通道服務和咨詢服務,但是往往這個階段的效果很難達到預期。
主要的原因就我剛才講的,企業用衍生品市場是有鴻溝的,但是現在期貨公司的服務不一定是非要把投資者教好以后讓投資者自己來做,而是可以通過風險管理業務切入到企業的風險管理的產業鏈當中去。
比如說客戶以前他要提前訂一批原材料時,由風險管理子公司來幫助客戶提供上游的原材料,風險管理公司提供給企業的是經過風險管理以后的價格,使企業達到了風險進場人不進場的效果。
期貨公司的作用從以往的輔助角色轉變為衍生品和服務的提供主體。我想這就是期貨公司這兩年在風險管理服務上最大的變化。期貨公司的服務為實體企業構建了一道又寬又長的護城河。
這個護城河可以達到4個目的,就是2個延長,3個管理,1個融合,1個創新。兩個延長就是時間延長、價格延長。我們可以把未來的價格放在今天來管理,我們也可以把今天的價格定在未來的時間。三個管理,即通過價格風險管理、貿易定價管理,以實現企業的規模管理。
期貨公司還可以聯合銀行、券商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各類物流倉儲平臺型企業進行合作,形成業務融合。例如,去年中期協也非常鼓勵我們的子公司開展倉儲業務,通過這些融合,為企業提供更加穩定的、有質量保證的物流和倉儲的服務,進而推動一個創新,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說,現在的“保險+期貨”、大宗商品相關的含權貿易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業內快速的發展起來。
我再介紹一下就這幾年期貨公司6種為產業服務的風險管理模式。
一是中介型的風險管理服務。這是期貨公司提供的通道型的業務。但現在的通道型業務也在發生變化,比如說在交易環節、清算環節、交割環節,可能都需要期貨公司做的更加專業和個性化,才能滿足實體企業的需求。
二是咨詢型的風險管理業務。雖然目前期貨經營機構在這類業務規模還不大,但是我個人認為,在期貨和衍生品法推出以后,行業在咨詢業務上的空間非常大,也建議整個行業對這個業務深入研究,特別是有一些規則性的制度體系,也要進行研究、探討是不是要進一步的修改。
三是工具型的風險管理業務,F在大部分的期貨公司以及子公司開展的非常不錯,主要是幫助企業利用各種工具做組合,為企業做產品設計。這個產品的設計要求期貨公司不僅僅要有強大的產品設計部門,也要和我們的銷售隊伍有很好的默契,銷售隊伍可以很專業的把我們的產品設計輸送到我們的企業中。產品設計部門還要和期貨公司的研發部門有很好的溝通,能夠把握大宗商品今后的波動、由供求關系的改變所產生的一些波動率的變化和趨勢等等,體現在這個產品設計之中。如何使我們這個產品設計的更加科學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四是交易型的風險管理業務。有一部分風險管理公司做得很好,由于它對基差使用的好,能給上下游提供更好的價格,繼而實現上下游的更多的服務,使它從交易型的風險管理服務向服務型的風險管理服務轉變。
五是配置型的風險管理服務。通過持有衍生品或者是現貨頭寸,進行敞口管理,擇時進行收益變現,這可能是一種目前業內目前還比較少的模式,也是一種投行型的做法。這類業務主要和期貨經營機構本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和風險的抵抗能力相關。預計隨著期貨公司的資本實力的增強,這一類業務可能也會逐步的增加。
六是服務型的風險管理業務。把現在市場上已經可以提供的標準的管理工具以及場外的管理工具,包括大宗商品的融資業務、基差業務、含權貿易等等組合起來,形成一攬子服務提供給產業客戶。
我們看到,目前行業內有一些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某一類大宗商品上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鏈中的大宗商品交易商。當大宗商品供過于求,它可能已經承擔起了儲備的作用,在供不應求時,起到保供穩價的作用。利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服務于上下游企業。這對機構資本金、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體系的運作,合規的運作,風控體系的運作,包括上下游積累的客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是一個綜合性的衍生品服務體系的鍛造。
期貨公司通過6個層面的風險管理服務形成了“五流合一”的大宗商品風險管理綜合服務體系。所謂五流就是價格流、工具流、資金流、信息流、貨物流,形成期貨經營機構的大宗商品風險管理綜合服務體系。
這些業務體系的鍛造,將使得今天的期貨經營機構成為今后中國期貨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因為現在無論是期貨公司所經營的期貨資管業務,還是工具型的場外業務,還是主動交易型的期限和基差業務,還是融資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還是包括流動性提供的做市商業務。這些業務的共同的特點就是要求具備主動交易能力、主動風控能力和充裕自有資金才能形成的業務。所以說,期貨經營機構隨著服務產業能力的提升,一定會成為期貨市場,甚至未來大宗市場的重要的機構投資者。
在服務實體產業為基礎的這種大的政策環境推動下,我覺得期貨經營機構今后還有一個方向是整合現貨產業鏈資源,重構現貨產業鏈的商業模式。我們看到,這兩年,在現貨產業鏈原來經常出現的一些在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某一個鏈條違約的情況由于期貨公司的介入而在減少,而且和期貨經營機構所進行交易合作的目前幾乎沒有看到有違約的。
隨著今后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能力的不斷擴張,今后如果對風險管理子公司一些持倉這些限制能夠進一步的打開,進一步激發我們風險管理子公司的業務能力,現貨層面就會形成一股新鮮的、健康的、專業的潮流,推動我們的現貨產業鏈更加平穩的運營,也就能更好地發揮中國期貨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同時,期貨經營機構也將成為中國期貨市場重要的研究咨詢機構。隨著我們的經紀業務的擴容,期貨公司所服務的客戶層面越來越廣,所涉及的產業鏈越來越多,所以說,我們對中國的產業情況也會是最了解的。
而且,期貨公司的上市品種研究覆蓋有60多個產業,我們的資管也可以從市場結構平衡表我們來觀察市場,風險子公司可以從現貨從月間基差、地區基差來觀察市場,這些業務使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市場。綜合衍生品業務的形成將會進一步加強中國期貨公司期貨經營機構的研究能力。
五、《期貨和衍生品法》為風險管理帶來的新機遇
《期貨和衍生品法》將為期貨經營機構風險管理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法律對整個市場功能進行了擴展,在過去的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的基礎上增加了配置資源,這有利于更具規模的機構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
其次,第二個機遇就在于場內和場外今后會并駕齊驅的發展。產內市場實行注冊制后,品種上市將會更加市場化,場外明確了凈額結算,這些都將促進我們和國際市場的接軌。同時,期貨法對套期保值給出了比較新的定義,比如說對于持有的,資產和負債基本吻合的期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的活動,這也是非常有利于套保企業的進入,以及多元化資金流的引入。
此前,國債質押業務為市場帶來了非常大的增量,今后股票基金份額,標準倉單這些流動性強的有價證券如果可以沖抵保證金,將帶來整個市場更新一步的擴容。在整個市場擴容的局面下,期貨公司的經營范圍也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我想這些對于擴展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這幾年期貨經營機構在風險管理的實踐中也總結出很多商業模式,做出了很多努力和貢獻。
同時,整個環境也非常有利于中國期貨市場今后的發展。但作為期貨經營機構來說,我覺得自身的風險管理還是要引起重視。期貨經營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要先于業務能力。期貨經營機構在為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時,同時自身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從內部看,有套保頭寸的規模、基差敞口、β值的使用、產品設計和執行等。從外部看,有交易對手方、倉庫、倉單質量、運輸環節、資金劃轉、市場流動性、政策稅收等等,包括存在于整個運作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和技術風險。期貨經營機構要為產業鏈服務好,首先要控制好自身的風險。
對于如何打造一個適合于風險管理服務的期貨經營機構的組織架構,我覺得核心就是要以產業客戶為中心,設計成一個非營銷型的機構,而是一個產品設計型、價值提供型、賦能型的期貨產業的風險管理服務公司。
今天,我用短短的50分鐘和大家交流這些內容,我想中國期貨市場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的快速發展階段,以實體經濟服務為抓手,期貨公司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兒,謝謝。